Ne jamais dire jamais, il y a toujours quelques chose à tenter.
(決不言棄,總有嘗試之物)
—— Les Choristes
(放牛班的春天)
當提筆撰寫法國雷恩高師運動科學與體育教育系副主任來華活動紀要時,風靡國內教壇的一部法語片《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一段臺詞一直縈繞腦海,且揮之不去,彷佛這段言語執意要統領紀要始末。
與之前來訪的Jaques Prioux教授不同,Jean Nicolas Renaud教授專攻體育史研究。受製於意識形態👯♂️、與學術傳統等差異📝,中法兩國在治史理念與方法上有著極大的區隔😸。作為部門史——體育史則更集中凸顯了差異之處👬🏻。這使在中法體育科學研究中心成立之初,無論在學術培養和撰文慣習上,中法雙方學者與學生都對法國體育史的研究理論基礎與方法都隔閡甚重🚶🏻➡️,所以作為中法體育科學研究中心法方文科負責人🧚🏼♀️,Jean Nicolas Renaud教授,無論在授課還是遴選聯合培養博士,無疑都存在著“quelques chose à tenter”(需嘗試之物)👩🏽🦳。
無論用外語授課還是聽外語授課,都是一種嘗試。對於法國人Jean Nicolas而言,英語實則是他的第二外語(德語是他的第一外語),用全英文授課不僅是嘗試而更是一種挑戰,而對於聽課的同學而言🪸,充滿法語口音的英文幾乎不是英文,且體育史的表達方式本身就是充滿人文性👨🏼🏭,隨之而來的文化性讓同學聽課屏障重重。加之國內長久以來🧝🏿♀️,在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培養與研究中🧑🏼🚀,偏重人文科學的哲學與歷史往往成為旁門🤞🏼。在多重障礙下,Jean Nicolas進行了類似“翻轉課堂”的嘗試。他將授課的內容、材料提(quan)前(bu)一(shi)個(fa)禮(yu)拜(de)發給同學,鼓勵同學閱讀😄,製作授課ppt,在完成所有授課內容後🤳🏿,由學生進行最後總結和研究展望⚔️,教授進行總結和評分🛀。雖然,初期仍然是困難重重,但是學生有選擇不同內容的自由,從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周瑜與黃蓋之間而已。最後,也是必然的,Jean Nicolas所進行的評估與最後中法聯合培養博士生的遴選有著較大的關聯🤵🏿♀️。
回憶起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其實法文原意為“合唱班”,不知道電影的譯者出於何種目的作出此等優雅的翻譯),先摒棄許多教育學工作者將他解讀為“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諸如此類的成見📴。文化與階層差異才是教書育人所面對的困境之一。國外體育史差異化的表述語言與表述內容下隱含了更為深層次的思維方式的差異。如果說在授課過程中的“嘗試”,便是去努力突破思維方式隔閡下的文化交流與科學發展👩🦯🧛🏿♀️。無論何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理解中思維方式的差異必定存在,也必然影響著交流方式與程度。突破隔閡與差異的“嘗試”本身就是一種誕生新文化的過程。相信,在中法雙方合作與努力嘗試的基礎上,一種新的體育史研究理論與方式也會順勢而成。
文字 | 高 強
編輯 | 徐若琳
歡迎關註“意昂体育”